该文章的声音简介(中文版):
该文章的声音简介(英文版):


在运动想象型脑机接口 (MI-BCI)训练中,不少使用者表现出控制效果不佳,即使经过训练也难以达到理想水平的“BCI 无效性”现象。RDLPFC在注意调节、工作记忆及运动计划中具有关键作用。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兰月团队的陈嘉琳将介绍他们利用iTBS调节RDLPFC兴奋性,并结合 EEG 与 fNIRS 评估急性神经可塑性变化,以提升 MI-BCI 表现并优化相关脑网络功能的研究。欢迎大家踊跃参与和讨论。
时间:北京时间2025年8月30日(周六) 上午10点
地点:腾讯会议 (请事先下载并更新腾讯会议软件)
房间号:923-860-927
密码: 565656
Chen, J., Liu, Q., Chen, G., Cai, G., Jiang, J., Yang, X., … & Lan, Y. (2025). iTBS on RDLPFC improves performance of motor imagery: a brain-computer interface study combining EEG and fNIRS. 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, 22(1), 172. https://doi.org/10.1186/s12984-025-01688-8
团队简介:
大通讯作者兰月,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/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。博士,主任医师/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,《brain network andmodulation》杂志副主编。主要研究领域:神经康复,神经调控与脑可塑性。关注TMS,fNIRS,EEG,BCI,fMRI,机器学习等应用研究方面。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,第1作者/通讯作者SCI论文58篇。
兰月团队主要从事脑卒中神经调控与可塑性研究,重点致力于(1)非侵入性靶向脑调控技术研发、(2)吞咽障碍康复与神经动力学机制研究和(3)认知功能障碍脑类淋巴通路清除机制与精准康复技术研究。在TMS,fNIRS,EEG,BCI,fMRI等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原创性成果。
第一作者陈嘉琳,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/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硕士研究生(现入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),运动康复学硕士。近期在脑机接口结合EEG和fNIRS多模态机器学习分类方法的相关领域进行研究,发表SCI论文4篇,其中第一作者1篇(中科院一区,IF=5.2)。联系方式: [email protected],欢迎联系,共同探讨相关领域中的挑战与机遇。